发信人: gsish (睡歇), 信区: Biology
标 题: 当饶毅碰到贾宝玉:饶毅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中国未必行的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 05:41:32 2007)
看大家议论饶毅上任,一片赞扬声,偏唱个反调
ranidy贴了中科院研究生院贾宝余2006年采访饶毅(我故意把“贾宝余”写成“贾宝玉
”,谁让他爹妈给他取这名字,欲知理由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饶毅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理念,我赞成一些,特别是他对研究生的态度:
学生不是为老师做研究,而是和老师做研究
鼓励学生,不能笑话学生
让学生决定课题
和学生交流
学生和老师精神匹配
就是他说“如果你觉得探索起来很烦躁,也许做科研并不特别适合你”,也接受
但是,饶毅不懂国情
小事一桩:国内研究生已经可以申请几个学校,饶毅显然还不知道,说要让学校竞争研
究生。都过去时了。
大事一个:他说“你要对不踏实的事情喜欢才行。要发掘有趣的东西,要把做科研作为一
个探索才有意思,因为最有趣的科学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简单任务。
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完成任务,也许他不适合做科学研究。”
这是说做科研不要关心能不能完成任务,
自觉的学生,成
可是,碰到不自觉的学生怎么办?
不自觉的学生多着,历史上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宝玉不肯用功,他爹打死他,躲贾母
那去了
现在也有很多学生入错了门,不完成任务,那他们做什么?
所以,饶毅的理想是好的,自觉的学生,境界高的学生,照他的理想,可以如鱼得水
但是这是不现实的:不自觉的贾宝玉们怎么办?
难道说,不自觉的都该转行?学了多年的专业,转行有那么容易吗?
蒲幕民信透出的鞭子哲学,理念难听,高举起来,对贾宝玉管用,让他也毕个业,不至
于生活没着落,出家做和尚
最好是饶和蒲,结合起来,(一个做爹,一个做妈,也成)
好孩子,享受饶的哲学,
一般的孩子,用蒲哲学,可以有饭吃
一般的孩子,如果错误地估计自己,以为晃晃荡荡可以做饶毅,王晓东,那可是误人子弟
好孩子,谁给亮出鞭子来,也不对。国内随便骂学生的人也很多。饶毅对国内强调他的
哲学,是对这些人的反动,不过矫枉过正。
发信人: ranidy (ranidy), 信区: Biology
标 题: [举一反三](2)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谈研究生教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30 17:07:38 2007)
中科院研究生院 作者:贾宝余
通过免费的网络交流软件Skype,笔者5月18日晚上7点和地处美国芝加哥的著名旅
美生物学家饶毅教授成功连线,就研究生教育进行了2个小时的访谈。
饶毅二十多年前留学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迄今在美国做了十多年的研究生导师。
目前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是美国的《神
经科学杂志》等多个国际、国内科学期刊的编委。是担任国际杂志编委最多的华裔科学
家之一。近十年来,饶毅参与了国内科技体制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协助推动中国科学院
神经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新的研究机构的建立。他还主持和参与了许多国内
和香港的研究生课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课程。饶
毅参与的中国改革有一个特点:每项具体事,无论是设立课程、建立研究所或实验室、
还是学术会议,不仅做成功,而且延续多年。
去年1月14日,《细胞》杂志刊登了饶毅和他在中科院神经所的博士生蒋辉等三位
研究生有关神经细胞极性原理的论文。这是25年来国内的研究工作首次在《细胞》发表。
“为了这篇文章,我们之间发了一千多次E-mail,”谈及此事,饶毅说,他提倡每
个人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尽量为中国做一点实际的事情,指导学生便是他实际行动中的一
个部分。
在成绩背后,饶毅对研究生教育,有着深入思考。访谈中,饶毅谈到了研究生招生
、课程、师生关系、科研能力培养、博士生教育改革、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优势等热点问
题。
招生的关键是建立竞争机制
核心启示一: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竞争机制。国内各个学校(单位)之间
害怕竞争,这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国内多年面临海外学校的竞争,阻止国内竞争不过是
有利于海外学校。
记者:招考方式方面,目前国内硕士生推行全国统考(统一科目、统一时间、统一
分数线),考生一次只能报考一个研究生培养机构;博士生目前是各个培养单位单独考
试。您认为,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趋势是什么?
饶毅:我觉得招生关键是要建立竞争机制。要允许研究生报考多个学校(培养单位)
,使得各个学校(单位)关心怎么样才能招到优秀的研究生,在学校(单位)之间形成竞争
机制。现在这些学生都可以申请多个海外学校,为什么在国内只能一次报考一个学校(
或者研究所)?这等于,海外多个研究机构可以竞争一个中国学生,而在国内,只能是
一个单位竞争学生,这等于是我们自己害自己,使得学校没有竞争的压力和提高培养质
量的动力。我们不让竞争是怕国内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竞争,这已经是个假像了,因为我
们已经和海外竞争了,还怕和国内竞争?应该开放中国多个研究机构,让学生来选择这
些研究机构。
记者:统一考试操作上可能比较简便,但如果实行自主招生,操作上难度大一些。
饶毅:用不着统一管理,各个学校自己管理。你就让各个学校自己招生,过几年审
这些研究机构,它就不会乱搞。
记者:比如,凭关系招收低于原来统一标准的学生。
饶毅:如果哪个研究机构、哪个导师这样做,那就是自讨苦吃。一个导师如果招不
合格的人,对他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打个比方,他认为自己可以收容难民,他把自
己的实验室变成难民营,那过几年他自己就会变成难民,因为别人不给他经费。教育部
和管理机构每过一段时间审核研究生录取,他如果不合格率太高了,或有很糟糕的招生
舞弊现象,这就可以惩罚这个导师或单位。导师、学生为非作歹不是完全能避免,但你
要想,如果后面有检查制度,他们就会有压力。
“越洋教师团”的幕后故事
核心启示二:要请那些用中文讲生物课讲得最好的人来讲这门研究生基础课;给研
究生授课不仅要讲授最基本的知识、讲授最前沿的东西,还要要营造创造性环境。
记者:2002年6月13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请来“
越洋教师团”,开设了一流研究生课程,并评论说:这是“将世界水平研究生教育带入
中国的教育项目”。2004年的夏天,中科院开设了夏季学期,上述的教育项目在全院范
围内得以开展,有大批的一流科学家来中国为研究生授课。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视角,
您认为上述做法的意义是什么?下一步将向什么方向拓展?
饶毅:从2000年秋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我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面向生命
科学领域一年级研究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不
是选修课,是讲课,不是讲座。
当时,我和吴家睿是组织者,我的原则是,要请那些用中文讲生物课讲得最好的人
来讲这门研究生基础课;给研究生授课不仅要讲授最基本的知识,要讲最前沿的东西,
还要求他们讲课的时候要营造创造性环境,让学生讨论未知的东西,让学生有批判性的
态度,让他们学会思考。要让研究生知道,不管是看Nature上的文章,还是Science上
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发现:这些文章有什么对的、有什么错的,有什么
东西提示我们。许多学生初期读文献,只读老师布置的一篇文章,常常不能深刻理解其
背景、和同领域其它研究的比较。我们建议上课学生要倒回去,读以前的相关文章,读
相关的文章。连续读好几年以后,你就会扎实很多。
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开卷考试。课堂上让研究生带着问题去想,过一段时间后再交
,这样他们就会去思考,就不受课堂的限制。如果课堂上有现成答案,抄就完了嘛。几
年以后,上海生科院学过这些课的学生,会批评性地读文章,探索性地想问题。
当初有些老师是反对这种做法的。我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教课的基础
上都会提高很多,但是,只要有20%、30%,甚至是10%的学生,他获得了和以前教课不
一样的结果,那么,他不仅能带动其他学生,还可以促进整个风气的改变。这10—30%
的学生,对科学的品味就会不一样。所以,要鼓励能教好课的老师更多地参与教课。
我们每年看学生的反馈,那个老师好、那个老师不好,学生反映太差的老师就换掉
,还有一些老师,我觉得他教课还行,但并没教好,我就跟他们打电话,我说今年学生
反馈不好,有什么问题明年要注意改进。这是上海生科院那几个生物学研究所的做法。
2003年以后,是Hopkins大学的利民教授主持,并把这门课同时开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
大学。今年由耶鲁大学的钟伟民教授来组织。
如果保持现有体制,(研究生院)的老师主要要负责这些课的组织,各个学科要多请
院内外的一流教授,甚至国内外的优秀研究人员来教。此外,要强调教课不是讲座,因
为讲座是讲自己的研究前沿,教课是探索整个学科的基础和前沿。
要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性想法
核心启示三:老师要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性想法,千万不能笑话学生,因为导师自己
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你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让他发挥。
记者:现在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统一标准的教育模式,比如大班授课,统一
考评等。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饶毅:我觉得研究生教育是直接引入研究前沿的个体化教育。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有
两个前提:一方面,老师要发现学生的不同,另一方面,学生要发现自己的特点。人的
能力都有强有弱。老师要在前两年发现学生能力的强弱所在,弱的是不是能改,有些人
弱的能改,有些人弱的改不掉。改得掉的要让他适应这个改变,改不掉的要使他认识到
这一点,用他的强项,做他能做的事。
记者:能否谈谈具体的案例?
饶毅:我原来有过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很有雄心壮志,是个很刻苦的人;另外
一个学生技术上很行,做得也很扎实,但是他雄心壮志不够。我后来意识到这情况以后
,就让他们一起合作。他们两个人性格正好匹配的时候,工作做得很好。
我还有一个白人学生,他很聪明,思想也很好,很会玩各种仪器。在做实验的时候
,他喜欢用新的仪器,那就得花钱。他想做现代成像,我们实验室原来做得很少,一般
的显微镜我们还可以,但是高级的成像不是我们的长项。我在观察他是否有能力把新的
仪器、新的技术、新的东西在实验室建立起来以后,在我自己不会的情况下,买了仪器
让他去做。后来,他就帮我们实验室建立起了分子成像技术,用现代成像技术看活细胞
里面的分子活性,这是当时世界上很新的一种技术。这就是说,看到这个学生有这个能
力,我就愿意冒险,花必要的经费。这个险也是值得冒的。这个学生最后获得了哲学和
医学的双博士学位。
还有一个例子是,你可能知道,我在中科院神经所的学生蒋辉。最初上课、听讲座
的时候,他就很聪明。他和我一起做研究初期,我们做神经纤维的导向,我们经常讨论
,前期的时候我说得多些。中间的时候,我发现他经常有新思想,他提出一个想法,说
我们要做极性,这是一个新的东西。我说,我们现在可能还做不成,他继续做原来的东
西。后来他又提出来做极性,这也有具体的途径。我判断我们做这项新题目的可能,一
起讨论,互动,他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就是你所知道的他的那篇《细胞》杂志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我想到的,而有些东西是他想到的,所以不是单纯我教他
,而是在讨论和研究过程中取得进展。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老师要因人而异,要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性想法,千万不能压抑
或者笑话学生,因为导师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你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让他发挥
。学生刚开始时的想法,落实到研究中往往有一段距离。导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的这些创
造性想法,而要结合学生的特长,找到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导师要和学生说,慢点,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要我们一起分头想,然后我们再来讨论、探索。我觉得这是研
究生个体化教育的具体作法,这也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
学生“和”老师工作
核心启示四: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
工作。科学前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老师和学生能经常互相的刺激,那我觉得是一
个非常好的气氛,在精神上是一个很高兴的过程。
记者:国内很多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不叫老师,而叫“老板”。您对此怎么看?
饶毅:他们这样一叫,我就经常更正他们:我不做你们的“老板”,我不是“老板
”。我觉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工作,而不是“为”老师工作
。一般学生在前期需要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辅导,但我不认为这是雇用。学生是为自
己工作。我对每一个学生,和实验室每一个做实验的人,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每次
都和他们说:你是做实验的人,最后做什么由你来决定。你跟我讨论,但是决定权在你
不在我。有一些人很不习惯我这样做,最后问我应该做什么实验。我说应该是你来决定
而不是我来决定,你想做什么我们都能讨论,但最后决定权在你。这样的话,在科学上
就是一个平等的合作的关系,而且决定权在做实验的人,不管他是学生还是实验员。比
如,有一个大学生叫吴伟,他到我实验室,他开始是做技术性工作,但他不是做辅助性
工作,99年他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过论文。
有些老师觉得我这样很奇怪,觉得让学生、甚至技术员决定课题,怎么可能?怎么
不是学生听老师的话?这可能我们是对学生的预期不同。学生最后做得比我更行、更好
,我高兴还来不及。我和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我可以得到提高。所以我不觉得这样
很愚蠢,相反我喜欢这样。科学前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老师和学生能经常互相的
刺激,那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气氛,在精神上是一个很高兴的过程。
师生:精神上实现匹配
核心启示五: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选择与转换,而这一过程遵循的原则,我觉
得就是大家在精神上实现匹配,不觉得我不跟你了或是我不要你了就是互相的惩罚。
记者:您曾说,各个培养研究生机构应该在研究生录取以后,要有规则使他们可以
继续选择和转换老师。目前,中科院酝酿研究生进校一年后再确定老师。那么,您认为
,继续选择和转换老师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饶毅:选择老师的问题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不要觉得哪个老师强就一定对你
合适。因为如果老师和你的性格匹配不一样,这个老师再好,实验室成果再多,对你也
不合适。另一方面,对老师而言,这个学生跟你不匹配,不要觉得他样样都不行,要允
许他去别的地方,也许他跟另外一个老师就做得很好。比如说一个学生要去另外一个实
验室,那个实验室老师性格上和他适合,并愿意教他,那对这个学生就很好。
所以,我认为师生关系完全是一个匹配过程,这在一定程度和婚姻有点相似。这个
人和那个人结婚不好并不是和谁都不能结婚。老师和学生也是这样,要把心态放开了,
老师不要打击学生的信心,认为学生要求转换老师就是老师没面子。在实际的教育中,
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选择与转换,而这一过程遵循的原则,我觉得就是大家在精神
上实现匹配,不觉得我不跟你了或是我不要你了就是互相的惩罚。
记者:您目前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指导着多
名研究生,您是怎样指导国内的研究生的?
饶毅:我在中国虽然有多个头衔,其实,每次都有重心。比如,现在,上海的学生
都到北京了,并不是分散各地。我提倡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方面都尽量为中国做一点实
际的事情。我觉得关键是要有这种精神,然后大家就会去找事情做。能做大事就做大事
,能做小事就做小事。一个学者,比如说,很少回中国去,他也可以和某一个教授、某
一个学生通过E-mail、skype经常讨论。我也是这样,比如蒋辉发文章,为了那篇文章
,我们间的E-mail有一千多次。我们忙起来每天都有好几个E-mail。像现在我用skype
,每周和学生谈话,有时连续几天早上、晚上都跟人谈话。
科研不是完成简单任务
核心启示六:要把做科研作为一个探索才有意思,因为最有趣的科学是一个探索性
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简单任务。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完成任务,也许他不适合做科学
研究。
记者:谈谈您对研究生们的建议。
饶毅: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生如果选择科研,要想好你这一辈子要做什
么?这个事情是经常要想的。长远做什么和现在做什么要联系起来,从现在开始。同时
,不能依赖其他人。其他人都是辅助和劝告,而生活和事业中的关键,都在自己手上。
我觉得每个人要在做研究的时候动脑筋,然后不断认识自己到底合适做什么,认清
自己的强项、弱项。不要跟着别人,因为人的特长不一样。不要把科学看成最崇高的事
情,科学只是一个选择,如果对前沿真正有兴趣、愿意探索的话,选择科学研究比较合
适。如果你觉得探索起来很烦躁,也许做科研并不特别适合你。科学前沿的探索是一个
很不踏实的事,你要对不踏实的事情喜欢才行。要发掘有趣的东西,要把做科研作为一
个探索才有意思,因为最有趣的科学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一个简单任务。
如果一个人很喜欢完成任务,也许他不适合做科学研究。
另外,要多动脑筋,要注重思维的训练。你看,同一级的研究生过了几年以后会有
很大的差别,原因就是,这几年表面上看大家都一样,其实每个人做不同的事情。毕业
的时候,大家应该想到,不光看发了多少文章,还要看你以后能做多久。因为有些人文
章做得好,是他自己动了脑筋。有些人他动脑筋是有限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些人
研究生时期出的文章多,是因为那个实验室文章很多,他一去的时候就能上手,做很多
东西,但是他到博士后、到自己有实验室以后,他自己就做不出来。为什么?我觉得常
常有这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当年当研究生的时候,自己动脑筋并不多,所以到后来就显
出了弱点,当时以为自己做了文章就不去动脑筋,跟着学长做就行了。第二,这个实验
室成果多的时候,学生常常缺少一个在黑暗中、在灰色环境下探索的过程。因为实验室
走得很快,一大堆东西马上要做,他就缺少独自探索的经历,没有练就探索的精神,没
有承受过挫折。这样在他做博士后,有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他可能就承受不了一些挫折。
所以,学生不仅要争取做出结果,更要培养勇于探索、承受挫折的精神和能力,没
有这个的话,后面就很难办。听说美国有个研究生三年级时,发了两篇《细胞》,然后
说我研究生时要发十篇《细胞》。这怎么可能?后来在博士后的时候,很少有文章,最
后他就不做研究了。他是因为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东西很多,他也有能力,但没有经过探
索课题这一步,后来环境有所变化,他适应不了变化。发的文章太多有时反而对长远来
是个负作用。要有耐心,要接受真正好的科研训练,要真正有自己的想法。
记者:学术造假的事情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其中很多和研究生有关。你对此有何
见解?
饶毅:这是很重要的事,做科学的千万不能造假。科学研究要求所有的人诚实,造
假有两个坏处,第一,是对科学、对你自身的损害,如果你的成果是假的,那我和你讨
论、看你的文章都是浪费时间,这样不利于科学的进步。造假也是对造假者本人的伤害
,只要有一次造假,别人再也不会相信你,没有改正的机会。第二,使自己有可能遗漏
对科学的新发现。有些人造假,是因为实验结果不好,影响他发文章,他就把部分实验
结果藏起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千万不要藏起来,有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没什么意义,
但有些结果却可能是科学上最重要的突破。你为了发文章把这些结果藏起来,实际上是
发了小文章把大事情耽误了。
不必牵强地拿博士学位
核心启示七:对科研兴趣不大的学生,自己很想要博士学位,但这个学位可能会害
他。要让不适合作科研的学生拿到硕士学位后就去择业,不要牵强地拿这个博士学位。
记者:对于博士生教育,您是否赞成大范围推行硕博连读?
饶毅:我觉得中国科学院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慢慢取消博士入学考试,大面积
推行硕博连读。硕士和博士不要分开来考,否则,硕士做不好,博士时间也太短,会成
为两个短平快。前面谈了,硕士学位就给那些读不下博士的人。学科之间可能有差别,
生命科学我觉得应该这样。上海生科院现在大部分都是这样,其他培养单位我觉得也能
做到。
记者:但连读5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生可能会觉得乏味,兴趣会减弱。
饶毅:如果他觉得不行了,他可以不再读。如果他兴趣改变但他能把课程坚持下来
,他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就毕业。
记者:推行硕博连读的过程中,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
饶毅:我认为,关键是要开展制度方面的创新。对于研究生,不要强调在核心期刊
发表文章。应该让各个所的研究生委员会去决定某个研究生能不能毕业。研究生入学后
,这个委员会要跟踪学生,最后委员会进行投票,决定这个学生直接拿硕士学位毕业、
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样可以使有潜力的学生慢慢去探索更好、更重要的的东西,
最后他自然会做出创新性的成果;而对科研兴趣不大的学生,自己很可能想要这个博士
学位,但这个学位可能会害他,因为如果他没有博士学位,他可以选择更多的行业、领
域。对他来说,拿到博士学位其实缩小了他职业选择的范围。我建议,要让不适合作科
研的学生拿到硕士学位后就去择业,不要牵强地拿这个博士学位。
在国内读研究生
核心启示八:中国部分学科、地域和机构的研究生,他本身的素质和他现在做的研
究工作,要比美国好的大学还好。这个优秀学生的比例,在中国不高,但是存在,我相
信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学生里面更加杰出的人才。
记者:近日教育部公布,2005年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4万多人,首次超过当年
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来华攻读学历学位的学生增长了41%,专业从文科、医科向经济
、法律、工科、教育拓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倡导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开放式培养
。您对此怎么看?
饶毅: 95年我开始回国,99年以后和国内研究生接触更多。我切身体会到,现在
中国有一部分研究生的质量,要比美国好的大学研究生都要好。现在千万不要认为好的
学生都在美国,而中国学生不行。这不是事实。中国部分学科、地域和机构的研究生,
他本身的素质和他现在做的研究工作,要比美国好的大学还好。这个优秀学生的比例也
许不高,但是存在,我相信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学生里面产生杰出的
科学家。这批中国的研究生,将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有些比同期他们去美国读学
位的同学作出要大的成绩。
目前国内有很多学生在准备出国,继续攻读博士。但我希望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
,能认识到上述变化。出不出国,学生要仔细选择,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出国就比留在国
内读研究生好。今后中国国内研究机构将培养出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优秀研究生。
Everything, Nothing ...
Contributors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