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了150篇JACS的牛人
2007.06.08
发表了150篇JACS的牛人
上个礼拜到母校去给本科生作报告,遇到几位那里的教授,他们告诉我说礼拜一下午有一个美国某著名州立大学的教授要做报告,介绍上说他已经发表了近150篇JACS,是了不得的高手。于是他们说,你见多识广,知不知道这个人。我听了名字,觉得不太熟悉。因为我自己不在JACS上发表文章,不知道也是很自然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发表150篇文章,本来就是不小的成就,而且都还发表在该领域内的重要期刊上,当然更了不起。不过既然我都没看过这些文章,那一定是和我的具体领域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反正我礼拜一上午要离开,Who cares!
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上次在博文《要追求科学,不要以我为榜样》中谈到了一点关于国内化学学科评价中唯JACS(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是尊的现象。国内物理学科评价中现在也是唯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是尊。最为的好笑和荒唐的是,连物理学领域的人,也要把在JACS上发表文章作为水平高的证明。其中的原因当然是这两个杂志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比较高,也就是在文章发表两年之内的文章的平均引用次数大概都在15次左右。所以影响因子高达6-7。而一般国际上最好的的非综述类化学或物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只有2-4。影响因子高当然从统计来讲上意味着该期刊的平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但对单篇文章来讲,所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当然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发表在其中每篇文章的被引用数并没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讲整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的90%大概是该期刊所发表的25%的文章所贡献的。所以一篇文章引用数如果不能达到该期刊的前25%,被引用的次数往往就低于被引用的平均数。所以为什么专家都建议不要只用杂志的影响因子来衡量文章,尤其是在中国。这些都是很多专家讨论过的问题,所以也不用我多说。有兴趣的人可以到发表期刊影响因子的ISI网站上去看ISI对影响因子的客观介绍和评价。或者可以直接到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博士的网站上去读他的那些经典文章。
《要追求科学,不要以我为榜样》博文的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7
Eugene Garfield博士的网站: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
Eugene Garfield博士和ISI
Eugene Garfield在1958年创建的ISI(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学期刊的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和研究,现在ISI的不断更新的这些数据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上所有科学家和科学管理机构的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Eugene Garfield博士因此被称为SCI之父。现在SCI的时间已经被推广到医学、法律和人文科学领域,在互联网时代成为最为重要的学术信息平台和工具之一。
ISI的总部在美国费城,距离我做博士后的LRSM大楼不到200米远。我常常经过其门口,但并不了解那是个什么机构。ISI的名字看起来就像FBI(Federal Bereau of Investigation,联邦调查局)一样,好像是个特务或情报机构。我是1999年回国以后才发现ISI对中国科学界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们言必称ISI的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数据)和IF,而且所有的评估、评奖、申请基金都要用它。而丢人的是自己居然就在它跟前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早知道自己在那里就跟ISI拉上关系,回国来以此混饭吃,可能就没有刘煜老兄什么事了。
我要和ISI拉上关系出了有天时、地利之外,还有人和。Garfield本生就是学化学出生的,而且是在Columbia大学学的化学。后来他又在Pennsylvania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两个学校都和我有关系。据说上次他到中国访问,因为是学过化学的,还被聘为我毕业的科大化学物理系的客座或荣誉教授。Garfield创建SCI的思想,源于在Columbia大学学化学时,他对该校科学社会学泰斗Robert Merton的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了解和兴趣。我一直都对Merton学派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很感兴趣,所以自然非常赞同Garfield博士创建ISI的理念。当然,我说这些都是马后炮。我现在和ISI的关系,不过是我们办的杂志《化学物理学报》被收录其中,而且我有时候能和刘煜老兄以及他们来访的ISI或Thompson公司的官员喝喝茶而已。当然,我也经常用SCI来检索自己和同行的论文和引用情况,它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帮助。
与发表了150篇JACS的牛人的亲密接触
礼拜一早上7:00点,我到餐厅早餐,服务员说7:30才开始,于是我就到母校的眼镜湖边去散步。刚到那里,就有一个和蔼可亲的美国老先生朝我走过来。Hello之后,他问我是不是也在等早餐,于是我们就攀谈起来。原来他就是那个下午要作报告的发表了150篇JACS的牛人,一个非常温和和有成就的有机光化学家,Wisconsin大学的Steven Nelsen教授。
我们哥伦比亚化学系有一个比Nelsen更有名的有机光化学家泰斗,就是我们科大校友佟振合院士的博士导师,世界上所有学过一点光化学的人都知道的Nicolas Turro教授。Turro教授发表的JACS文章比Nelsen教授还多,而且引用数还高出好几倍,正是所谓的强中自有强中手。我当年做博士论文时,做过的唯一一个简单有机合成,就是到系里Breslow教授的组和Turro组去请人帮忙才搞定。我的博士导师曾经发表过的唯一一篇Science论文,就是和Turro合作的。很糟糕的是,那可能也是他们两人到目前为止被引用数目最少的文章之一,从1984年到现在才被引用了38次。虽然这个工作本是并非一定不重要,但我老板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这篇文章,所以我也从来不迷信Science,整个念博士期间就没看过一次Science杂志,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
Nelsen教授告诉我,他和Turro教授当年在哈佛大学时在一个组里当博士后,是很好的朋友。我们还谈到很多其他有趣的事情,发现世界真的很小。我们一聊就聊了一个多小时,早餐时也在一起。我们讨论了一些Nelsen教授专长的物理有机方面的问题,包括电子转移理论和实验等等。我向Nelsen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工作,还特别提到了四川大学李象远教授最近在非平衡溶剂化理论方面的进展,并建议Nelsen教授看看能否将其用到他们的电子转移的研究中去。Nelsen教授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交换了名片并且答应要加强联系才相互告辞。
Nelsen教授做的工作非常细致,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一个人的研究工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学术上也可以心满意足了。我不是他领域的,所以对他的主要贡献不是很了解,但我是绝对钦佩他这样的科学家的,所以一见就如故起来。美国这样的教授在各个领域都很多,所以他们的整体科学水平非常好。因为Nelsen教授研究领域的特点,所以他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发表在JACS上,这是很正常的事。不过即使他是这样牛,也还不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是因为在他的领域还有Turro教授和其他不少更牛的人存在。
我的博士导师是化学领域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除了那篇和Turro教授合作的几乎没人引用的Science文章之外,也只有几篇篇引用一般的JACS文章,他的主要工作都发表在本领域的物理化学相关期刊上。到SCI上一查,我老板1974-1984年间在JACS上发表了6篇文章,其中还有跟Turro教授合作的(27年中被引用了81次)。之后他就是在一个现在迷信JACS的学生要求下于2006年发表了第7篇JACS文章。去年碰到他,他还问了我半天为什么那个学生再三要求要把那篇界面电子转移测量的文章发表在JACS上,因为他说他已经20多年不在JACS发表文章了。所以大家这就知道我为什么没有JACS文章,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发JACS文章的原因了吧。
我老板和Nelsen教授年龄差不多,发表的文章总数还少些,但引用情况比Nelsen教授好得多。不过如果是按照国内现在化学领域的评价标准,唯JACS是尊,Nelsen教授会早就当上院士了,而我的老板会在其后,或者根本选不上。人家还会说,什么玩意,尽是些JCP,CPL这种影响因子三点几、二点几的东西,怎么没一篇水平高点儿的文章。
其实,我一直就说,在JACS发表文章并不是坏事,而且是大大的好事。不过以此作为评判化学家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而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就不是开玩笑的事了。大家平时说的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不好,逼良为娼,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现实是,虽然目前化学学科在国内好象是很繁荣昌盛,发表的SCI论文远超出其他学科,但作为整个化学和物质科学基础的真正的物理化学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少,杰出人才、资源和学生相对也越来越少,而且大家还总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操!
要追求科学,不要以我为榜样
所以,我还是要再重申一遍,目前要在中国追求科学,就不要以我为榜样。因为像我这样做化学研究,在国内没有出路。
我在国内算是幸运的,因为我资历好,在我这个年龄,没几个人比得了,我回国也比较早,在我这个年龄,也没几个人比得了。我咬牙坚持了8年,最近发表的影响因子三点几、二点几的文章,其中好几篇引用次数也有好几十次了。我只是混成这样,我自己倒还能保持心理的基本平衡,但同行里面没有几个不觉得寒心的。
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在这些方面你连我都不如,那就赶快投降,不要管你做的是什么领域的研究,赶快向JACS或其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靠拢吧!
我反正是不要当烈士,骂娘也不能当饭吃。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涉及到民族气节,所以顶不住了最好就投降,而且要尽快,否则还是抢不到饭吃。
现在我真是很理解什么叫做“曲线救国”,以及为什么汪精卫当了汉奸也还要鞠躬尽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60
Everything, Nothing ...
Contributors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