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Nothing ...

Tuesday, April 24, 2007

中國發明專利躍居全球第4

中國發明專利躍居全球第4[17:53]
政協副主席徐匡迪說,中國目前的發明專利數量僅次於美國、日本和歐盟,位居世界第四。
統計顯示,去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達21萬件,連續第7年按年增長超過20%。自2000年以來,中國企業每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也以超過3成的速度增長,去年已位居世界第10位。
據悉,目前,全國申請專利的企業僅佔1%,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只佔萬分之3。在去年申請發明專利的前50名國內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外資在中國建立的獨資或合資企業,中國內地企業只有華為等四家。
徐匡迪是在2007年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還不是知識產權強國。他認為,目前中國政府對剽竊、盜用知識產權的打擊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流失和侵權的現象仍然存在。

Saturday, April 21, 2007

周末一赏/ 杜甫诗(曲江二首, 一片飞花减却春)

周末一赏/ 杜甫诗(曲江二首, 一片飞花减却春)2007-4-21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暮春。当时,唐军已经收复长安,唐肃宗与朝中文武也已回到京城,安史之乱正在渐渐平息,但这场浩劫给曲江带来的伤害仍然历历在目。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可是正值宦官李辅国擅权,杜甫虽爲谏官,却被视爲异己,受到排斥,因而心情极爲烦闷,于是便借此诗伤春感时,慨歎春光易逝,人事无常,不必被荣辱穷达所累。
杜诗写曲江和提到曲江的有十五首之多。如果说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作的曲江诗,是爲自身和国家未来的命运而担忧的话,那麽乱后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爲逝去的青春年华而歎息,爲一个王朝的衰落而哭泣。《曲江二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城南五六公里处的曲江村。早在秦汉时,这里即是上林苑中的宜春苑、宜春宫,因有曲折多姿的水域,故名曲江。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宫苑点缀,成爲旖旎迷人的半封闭园林,上自帝王,下至士庶,纷纷到这里游乐休憩。然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曲江景观也损毁严重。
通过曲江的萧条,杜甫自然会想起唐王朝的沧桑变化;通过对曲江往日秀美风景的回忆,他也会联想到唐王朝昔日的辉煌繁华,同时也引发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思考。因此,曲江这个意象,实际上融入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由外在的自然景观,变成了内在的心灵需求,成爲了一个既会勾起无尽愁绪又能给予暂时慰藉的地理符号。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爲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飞花」,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飞花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飞花」,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著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麽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爲了消愁。一片飞花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塚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著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著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塚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第二首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爲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爲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爲什麽要日日尽醉呢?「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爲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爲什麽?「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麽恬静、多麽自由、多麽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传语」犹言「寄语」,物件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爲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如秦观词《千秋嵗》,最后一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开始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意境与「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相同,均是从杜甫的诗句中化出。
资料引自互联网

熬夜女性养颜问题与妙招

熬夜女性养颜问题与妙招2007-4-21
【大公网讯】眼圈乌黑、脸色蜡黄、头昏脑涨……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午夜一族」,特别是女性,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出现惹人厌烦、无奈的「疲乏综合征」。
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进人体糖类代谢、保证肌肉发育,其分泌高峰是在黎明前(因此,人的最佳睡眠时间应是在晚上10点至凌晨6点,而晚间10点至凌晨2点则是皮肤细胞更替速度最快的时间)。人在该睡时不睡,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得免疫力低下。不过,如果及时改变,形成自己的健康生物钟,依然能和「黄脸婆」说再见。
饮食:选择高热量,富含脂肪、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牛肉、鱼类、豆类、水果等,并经常吃些核桃、大枣、桂圆等干果,可以很好地缓解疲劳,而麦类、小米、玉米等则能预防神经衰弱,其植物纤维可促进大脑微循环畅通。
锻炼:熬夜时如果感到精力不济,可以就地做些简单活动,如原地慢步走、打太极拳、揉捏太阳穴,或做些弯腰、踢腿、转脖子等活动四肢和头颈的体操。
护肤:不论化妆与否,都要选用专门的卸妆水,彻底清洗面部,预防青春痘,增加水分。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坚持使用保湿爽肤水,防止脸颊因水分流失而干燥。
避免和计算机亲密接触:工作两小时后就离开计算机休息一下,否则眼睛容易疲劳,除经常闭眼休息和做做眼保健操外,选择合适的眼霜随时使用。
睡眠:熬夜尽量不超过3天。即使精力再充沛,也应及时补充睡眠,寻找一切机会小憩一会儿。
心理:尽量消除心理负担,保持心情愉快、情绪高昂。
推荐药膳:核桃仁30克,莲肉20克,黑芝麻、枸杞各10克,玉米、山药粉各200克,加适量红糖,做糕。
来源:新快报

欧洲流行吃「天然伟哥」枸杞

欧洲流行吃「天然伟哥」枸杞2007-4-21
【大公网讯】枸杞素有「天然伟哥」之称,加上歌手麦当娜和名模姬摩丝等人的推广,欧洲开始流行起枸杞之风。
枸杞子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安神,益面色,长肌肉,坚筋骨之功效,对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虚劳咳嗽、遗精等症有显著效果。近来,枸杞子成了热爆欧洲的健康食品,在歌手麦当娜和名模姬摩丝等人的推广下,欧洲兴起了枸杞子热。因爲商家标榜它有助于心脏病、癌症的治疗,该食品更被称爲「天然伟哥」。
据现代药理学分析,枸杞子富含抗氧化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据测定,每百克枸杞果中含粗蛋白4.49克,粗脂肪2.33克,碳水化合物9.12克,类胡萝卜素96毫克,硫胺素0.053毫克,核黄素0.137毫克,抗坏血酸19.8毫克,甜菜碱0.26毫克,还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等元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临床实验,发现枸杞子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和抗衰老三大药理作用。据科学实验,枸杞中富含的枸杞多糖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尤其神奇的是,枸杞多糖无论是在非特异性抗肿瘤或者特异性抗肿瘤过程中,对巨噬细胞均具有激活作用,能明显增强小鼠的免疫力。
据悉,一年多以前枸杞子在欧洲还是寂寂无闻,只有在健康食品店和唐人街超市才有售,大型连锁食品店则未见其踪影。自从英国一名营养师在电视上推广枸杞子的营养价值,连锁超市又开始出售一系列混入枸杞子的食品后,标榜它能有助治心脏病、癌症和暴晒造成的皮肤病,该食品更被称爲「天然伟哥」,加上歌手麦当娜和名模姬摩丝等人的推广,欧洲才开始流行吃枸杞子。
由于枸杞子最近销量强劲,英国食品标准管理局(FSA)开始对其关注,警告各大超市和健康食品店,除非证明枸杞子在英国或其它欧盟国家已被普遍食用超过10年,否则有可能禁售。
来源:北京青年报

保护扁桃体不发炎诀窍

保护扁桃体不发炎诀窍2007-4-21
【大公网讯】孩子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是一件令父母头疼不已的事情。如何才能保护扁桃体,让它不再兴风作浪呢?专家建议,要从以下角度保护扁桃体:
首先,爱护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要督促孩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清水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存在口腔中。按时就餐,多喝水,多吃青菜、水果,不可偏食肉类,尤其不可过多食用炸鸡、炸鱼,因为这些食物属于热性食物,孩子吃了易「上火」,从而发生扁桃体炎。孩子上火多是炎症所致。
对于本身就有慢性扁桃体肥大的宝宝,除了以上措施,还要额外加强保护措施。早晚用淡盐水漱口,以能感到微咸为宜。在很多儿童医院,也有专门针对慢性扁桃体炎的漱口液,对预防慢性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特别好。
来源:现代育儿周刊

教你四招让你不再打嗝

教你四招让你不再打嗝2007-4-21
【大公网讯】1.打嗝时乾咽一茶匙白砂糖相当有效。
2.打嗝时可以以拇指按压中指第二个关节处约十秒钟,就可以治打嗝。
3.打嗝要喝桥下水,桥下水的方法就是在碗中间摆一根筷子,去喝筷子对面的水,使用那个姿势用力时,打嗝自然就会消除了。
4.打嗝时含一口水,点头七下,吞下水,OK。
以上几招任选两种,瞬间见效,屡试不爽。
来源:中国网

跑步姿势不正确会损害身体

http://www.takungpao.com:96/gate/gb/www.takungpao.com/news/07/04/21/PJ-723400.htm
跑步姿势不正确会损害身体2007-4-21
【大公网讯】跑步不仅能锻炼心肺功能,而且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持续有效的慢跑还可以起到消耗能量、减少脂肪的作用。不过,如果跑步的姿势不正确,不仅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还有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损害。北京市先农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资深教练、著名技巧世界冠军教练陆金良总结了跑步爱好者的一些错误姿势,提醒大家加以注意:
错误一:全脚掌著地。很多人在跑步时习惯全脚掌著地,其实这种落地方法并不正确,由于落地时没有缓冲和过渡,很容易「蹲脚」,而且还容易震伤颈椎,在柏油马路等硬地上跑步就更是如此,长此以往还容易引发胫骨骨膜炎。
错误二:步幅过大。人们在刚开始跑步健身时,总喜欢增加步幅来提高锻炼效果,其实增大步幅势必造成腾空时间长、重心起伏大、落地力量重,这样对人体的震动会增大。在跑步机上锻炼时更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速度,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步幅和步频,可能会增大运动风险的几率。
错误三:内外八字。日常走路时,很多人会有「八字脚」,跑步时如果仍然是「内八字」或「外八字」,那么膝盖和脚尖就不能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上,这会加重膝关节的负担,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
错误四:仰头看电视。很多健身房为了让运动者摆脱枯燥感,在跑步机上方或机子上安装了电视,因此很多人在跑步时不是仰头就是低头,这样会增加对颈椎的负担和震动。跑步时,头部应该自然保持正直,双眼平视前方。
错误五:左摇右摆。有的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在跑步时喜欢身体左右摇晃,觉得这样跑起来「带劲」,就像骑自行车的「摇车」动作一样,其实这样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体力消耗,而且会破坏跑步的直线性,影响速度和效果。
那么,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跑步这种运动方式的精髓在于,以一种毫不勉强的速度、在轻松的状态下锻炼。跑步时,人的上体应稍向前倾。这种由俄罗斯运动学家尼古拉斯•罗马诺夫发明的「前倾姿势」,不仅能减轻关节负担和运动强度、还能延长运动时间。前倾的幅度应以自然、舒适为好。如果过分前倾,将会增加背部肌肉的负担;如果后仰,则会导致胸腹部肌肉过分紧张。
跑步时,自然摆臂很重要。正确的摆臂姿势可以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协调步频,提高腿部动作的效果。摆臂时肩部要放松,两臂各弯曲约成90度,两手半握拳,自然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摆动的幅度不要太大,用力不要过猛。
跑步时,腿部动作应该放松。一条腿后蹬时,另一条腿屈膝前摆,小腿自然放松,依靠大腿的前摆动作,带动髋部向前上方摆出。以脚跟先著地后迅速过渡到全脚掌著地,也可由前脚掌或前脚掌外侧由上向下著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
来源:人民网

Monday, April 16, 2007

重装操作系统以后避免中毒的十件大事

重装操作系统以后避免中毒的十件大事
http://web.any2000.com 时间:2006年12月17日 点击:
692 来源:华军软件园
·避免系统中毒
在操作系统进行重新安装后,由于安全设置以及补丁未及时安装等问题,最容易导致病毒的大肆入侵,因此一些必备的补充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第1件大事:不要急着接入网络
在安装完成Windows后,不要立即把服务器接入网络,因为这时的服务器还没有打上各种补丁,存在各种漏洞,非常容易感染病毒和被入侵。此时要加上冲击波和震撼波补丁后并重新启动再联入互联网。
第2件大事:给系统打补丁/安装杀毒软件
不用多说,冲击波和震荡波病毒的补丁是一定要打上的,如果你安装了Windows XP SP2则不用再另行安装。
安装完系统后,一定要安装反病毒软件,同时将其更新到最新版本。
第3件大事:关闭系统还原
系统还原是Windows ME和Windows XP、Windows 2003中具有的功能,它允许我们将系统恢复到某一时间状态,从而可以避免我们重新安装操作系统。不过,有的人在执行系统还原后,发现除C盘外,其它的D盘、E盘都恢复到先前的状态了,结果里面保存的文件都没有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这是由于系统还原默认是针对硬盘上所有分区而言的,这样一旦进行了系统还原操作,那么所有分区的数据都会恢复。因此,我们必须按下Win+Break键,然后单击“系统还原”标签,取消“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选项,然后选中D盘,单击“设置”按钮,在打开的窗口中选中“关闭这个驱动器上的系统还原”选项。
依次将其他的盘上的系统还原关闭即可。这样,一旦系统不稳定,可以利用系统还原工具还原C盘上的系统,但同时其他盘上的文件都不会有事。
第4件大事:给Administrator打上密码
可能有的人使用的是网上下载的万能Ghost版来安装的系统,也可能是使用的是Windows XP无人值守安装光盘安装的系统,利用这些方法安装时极有可能没有让你指定Administrator密码,或者Administrator的密码是默认的123456或干脆为空。这样的密码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在安装完系统后,请右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再选择左侧的“计算机管理(本地)→系统工具→本地用户和组→用户”,选中右侧窗口中的Administrator,右击,选择“设置密码”。 在打开窗口中单击“继续”按钮,即可在打开窗口中为Administrator设置密码。
另外,选择“新用户”,设置好用户名和密码,再双击新建用户,单击“隶属于”标签,将其中所有组(如果有)都选中,单击下方的“删除”按钮。再单击“添加”按钮,然后再在打开窗口中单击“高级”按钮,接着单击“立即查找”按钮,找到PowerUser或User组,单击“确定”两次,将此用户添加PowerUser或User组。注销当前用户,再以新用户登录可以发现系统快很多。
第5件大事:关闭默认共享
Windows安装后,会创建一些隐藏共享,主要用于管理员远程登录时管理系统时使用,但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这个很少用到,也不是很安全。所以,我们有必要要切断这个共享:先在d:下新建一个disshare.bat文件,在其中写上如下语句:
@echo off
net share C$/del
net share d$/del
netshare ipc$/del
net share admin$ /del
接下来?将d:disshare.bat拷贝到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UserScriptsLogon文件夹下。然后按下Win+R,输入gpedit.msc,在打开窗口中依次展开“用户配置→Windows设置→脚本(登录/注销)”文件夹,在右侧窗格中双击“登录”项,在弹出的窗口中,单击“添加”命令,选中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UserScriptsLogon文件夹下的disshare.bat文件。
完成上述设置后,重新启动系统,就能自动切断Windows XP的默认共享通道了,如果你有更多硬盘,请在net share d$/del下自行添加,如net share e$/del、net share f$/del等。
·怎样避免系统中毒
第6件大事:启用DMA传输模式
启用DMA模式之后,计算机周边设备(主要指硬盘)即可直接与内存交换数据,这样能加快硬盘读写速度,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打开“设备管理器”,其中“IDE ATA/ATAPI控制器”下有“主要IDE通道”和“次要IDE通道”,双击之,单击“高级设置”,该对话框会列出目前IDE接口所连接设备的传输模式,单击列表按钮将“传输模式”设置为“DMA(若可用)”。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生效。
第7件大事:启用高级电源管理
有时候安装Windows XP之前会发现没有打开BIOS电源中的高级电源控制,安装Windows XP后,关闭Windows时,电源不会自动断开。这时,很多人选择了重新打开BIOS中的高级电源控制,并重新安装Windows XP。事实上,用不着这么麻烦,只要大家确认已经在BIOS中打开高级电源控制选项,同时选择ACPI Pc,一定不要选错,否则重启后可能无法进入Windows,并重新启动电脑,电脑可能会重新搜索并自动重新安装电脑的硬件,之后就可以使其支持高级电源控制了。
第8件大事:取消压缩文件夹支持
单击开始→运行,输入“regsvr32 /u zipfldr.dll”回车,出现提示窗口“zipfldr.dll中的Dll UnrgisterServer成功”即可取消Windows XP的压缩文件夹支持。另外,输入regsvr32 shdocvw.dll可以取消“图片和传真”与图片文件的关联。
第9件大事:取消“磁盘空间不足”通知
当磁盘驱动器的容量少于200MB时Windows XP便会发出“磁盘空间不足”的通知,非常烦人。可以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 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 Explorer,在“Explorer”上单击右键,选择右键菜单上的“新建”→“DWORD值”,将这个值命名为“NoLowDiskSpaceChecks”,双击该值将其中的“数值数据”设为“1”。
第10件大事:启用验证码
安装SP2后,大多数用户发现在访问某些需要填写验证码的地方,都无法显示验证码图片(显示为一个红色小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Bug。解决办法为:运行“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依次定位到“[HKEY_ 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 Security]”,在窗口右边新建一个名为“BlockXBM”的REG_ DWORD值,将其值设置为“0”(十六进制值)。
·上一篇文章: 电脑秘籍奇妙的140个技巧2
·下一篇文章: 防止电脑死机的25点提示

Sunday, April 15, 2007

文章写作之体会--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文章写作之体会--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科研论文原文见:http://dx.doi.org/10.1016/j.jcis.2006.09.005



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已经发表了9篇文章。回头看看这些文章,虽然不是什么Nature,

Science
,文章数量也不多,却也妙在其中。我体会到博士阶段文章的"妙处"就在于:

1)要有这篇文章和那篇文章的逻辑线索,即形成"群岛",而不是孤零零的散乱的珍

珠;不能见什么热就换什么课题,屁股还没坐热就换了无数课题;如果是见什么热就换什

么的话,即使出了很多文章,却也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2)科研文章应该侧重"

What

can we learn here?"
,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换一个体系出一篇文章(即换个催化剂出篇

文章,只是把新的数据倒在旧的文章的"模板"里面)。很欣喜地看到这9篇文章的写作手

法各有不同,从中体会到很多写作之道。现在选取我发表在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的最新文章"把一氧化碳氧化中的溶剂效应作为新颖诊断工具来确认液

-
固界面的低覆盖度一氧化碳--一个原位红外研究"

http://dx.doi.org/10.1016/j.jcis.2006.09.005
作一下介绍。文章发表后,被该杂志编

辑召为"特邀审稿人",至今已给10多家国际刊物审稿30多篇。



文章的引言部分非常重要,这里面的写作有很大讲究。在催化文章中有个常见的套路是"

根据关键词确定引言段落法"。比如你文章标题是"中孔磷酸铝催化分解氟里昂",那么这

里面就有两个关键词:"中孔磷酸铝""催化分解氟里昂"。于是,写这个引言的套路就

是第一段针对第二个关键词说"催化分解氟里昂如何如何重要,目前研究到了什么阶段

,还

有那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关键词说:"中孔材料研究如何热门,而

中孔磷酸盐是新材料中的新材料"。然后第三段点出两个关键词的逻辑联系:"虽然有很多

人发现了很多材料能够催化分解氟里昂,但是没有人用中孔磷酸铝催化剂;虽然很多人

研究

中孔磷酸铝的酸催化反应,但是没有报道氟里昂反应;因此,本文目的是实现"中孔磷

酸铝

"
"催化分解氟里昂""结合"
这个常见的套路出现在别人的文章中(华、赵等

人,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5)。



我发表在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最新文章并没有使用这个套路

,我使用的是另外一种套路:"由远及近",即从一个广泛的概念"聚焦"到我现在要讲的

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用短短数语就可以自然地"聚焦",或者说"收拢范围"。在本文中

我用原位红外吸收-反射光谱研究和催化有关的液-固界面的反应,因此我首先说"多相

催化

依赖于液-固和气-固界面。传统的催化剂表征手段研究固体催化剂它自己,却没有反应

混合

物的共存,因此很难给出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的信息;而现代超高真空表面化学详细研

究了

模型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中间体,但是这里面得到的结论却很难引申到液-固界面的催化

,因

为两个系统的环境完全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最近人们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红外吸

-

反射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总频产生表面增强光谱来研究和催化相关的液-固界面

"

至此,我已经从一个广泛的"催化"概念"收拢"到四种不同的光谱了。(事实上使用哪个

套路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需要"意会"即自己"悟性"来体验的。使用以上套路对我还有

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第一段就引用自己的综述文章和科研论文,开宗明义使审稿人觉得

作者

是活跃在这个领域的年轻学者。)



我继续把概念收拢到"原位红外吸收-反射光谱研究液-固界面"。我说红外吸收-反射光谱

通常被运用在超真空或者电化学表征系统里面。它还能够以"离位"的方式被用来表征暴

露在空气气氛中的有机吸附物,但是在有机溶剂存在下的原位红外吸收-反射光谱却很

少见

(暗示这就是我文章的新颖之处)。



写引言还有个重要的"套路"就是要自然地点出"我是怎么逻辑地想到这个试验点子的?

"
另外一个"套路"就是要用"however, but, 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等单词来

点出为什么你的研究是值得的。比如,你说:"某某研究某某催化剂,该催化剂活性非

常高

(先吹捧一番),但是该催化剂失活非常快;某某研究另外一种催化剂,该催化剂不失活

,但活性本来就非常低。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一种活性好,却又不失活的催化剂。"

体到

我的文章当中,我说:"受一些催化文献的启发,这些催化文献说有些有机分子在金属

催化

剂表面可能分解,进而影响催化活性,我们在前文里面用红外吸收-反射光谱系统地研

究了

一系列有机分子在白金表面的分解产生吸附态一氧化碳,发现了什么什么规律。这些规

律的

总结是基于比较所产生吸附态一氧化碳峰的大小。但是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有的有机物

分子

他们自己在一氧化碳出峰的地方也有峰,遇到这种情况,判断就困难了。"这段话,为"

什么要进行本文的研究"打下伏笔,同时也指出这是系列研究,是前文的延伸。(可以

说,

如果是前文是Nature的话,你说这是前文的延续,那么审稿人认为你的延伸的后续工作

J.

Phys. Chem. B
不难的。)



然后一段,我讲到了怎么想到点子解决这个问题,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基本发现,主要讲什

么。我讲到:"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一套'诊断工具'来判断在有机分子存在下的吸附

态一氧化碳。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呢?最近Williams等人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

-

固界面。(注:这里的写作技巧就是要说清楚他们用的是"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而并不

是我的"红外吸收-反射光谱",以把自己和别人的工作区分开来。)他们的初步结果显示

吸附态一氧化碳在水中比在乙醇中更容易被氧化(注:这里的写作技巧就是要说清楚他

们的

结果是"初步结果",只是一篇文章的一两段话描述了某个试验,否则要是他们是"详细工

"的话,还要我这篇文章干什么?)。他们的结果很有趣(注:这里的写作技巧就是说

别人的结果很有趣,夸奖几句,以显示尊重,否则落到他的手里审稿就惨了),但是他

们在

那篇文章研究的范围并没有扩大,该文章的含义和具体的应用也没有见报道(注:这里

的写

作技巧就是"however, but",但要客气)。在本文中,我们(注:哪怕是一个人作的工作

,就一个人名字的,写作的时候也必须写"我们",而不是""。)发现吸附态一氧化碳

在液-固界面的反应性为:水
〉乙醇
〉甲醇
〉环己烷
〉苯 ~ 四氯化碳,并且反应性

和一

氧化碳的起始覆盖度略微有关。基于这个规律,我们进一步设计了诊断试验,分别用四

氯化

碳和水作为溶剂来冲洗液-固界面来判断是否有吸附态一氧化碳。"



一篇好的引言部分是我"一招命中"的绝技。我在美国写的几篇文章的引言部分决不雷同

。这篇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具体内容我不详悉说了,只说说

写正

文当中我体会到有用的地方。



[1]
图。很多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的图非常粗糙。比如说:边框的线条很淡,但是数据的

线条很深,这就不好看。再比如,如果图不是四面都框起来的,而是只是两面框起来,

就不

好看。还有的人把比表面的原始图放在文章中,而不是把数据拷贝出来用画图软件重新

画,

以实现一篇文章所有图格式的统一。还有的人画图,一会用这个字体,一会用那个字体。



我的图是用Sigma Plot软件画的,这个软件画出来的图比用Origin画出来的图精神地多。

在这里的绘图技巧是:(1)左边右边空多少都有讲究,如果一张图里面的数据"顶天立

",那么并不好看;(2)每张图里面都有个小标题,从中具有"自明性",从而使读者

不看文字也知道图在讲什么;(3)在这些图当中,有的图是大图中套小图,有的图是

左右

并排放置,分为图a和图b,有的是上下放置,有的是横坐标当中有"间断处理",即当中

有段数据省略了。(4)虚线和箭头的运用。有的几条数据代表不同天做的"分别的试

",而有的表示同一个试验的几个连续步骤的试验结果,这时我用了虚线的箭头表示

这种

连续的步骤。当左段数据和右段数据当中有"省略数据段"时,我用虚线把左段和右段连起

来,显示这是同一个试验同一个步骤。



[2]
段落。一个段落说一个意思!几乎每个段落都要有总起句!比如:"The

adsorption

and reaction of CO on Pt surfaces were first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

and used as reference for further comparison.""Similar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sing other common organic solvents."

"Two sets of solvent-flushing diagnosing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solvent

effect on CO oxidation were then performed."
结构一定要清楚,要有章法!



[3]
关联。文章中要有这样的句子:"类似结果见于…""这和某某某及其合作者的结

果吻合"。这样写,一是说明自己"专业",的确是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因此写出来的东西

旁征博引;二是显示对前人贡献的尊重和肯定;三是对审稿人暗示:不要怀疑我观测到

的现

象不正确,因为前人也观测到了类似的现象。



我的文章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比如说到我观测到了2000波数附近的一氧化碳峰,却没有

看到1850波数附近的一氧化碳峰。审稿人也许就要问为什么。如果我自己不预先写清楚

为什

么,岂不是要挨扁?结果是:我写道,这个峰本来就是不明显的,文献某某也观测到类似

现象。再比如我观测到用溶剂去冲洗吸附了一氧化碳的白金,发现一开始一氧化碳峰减

小很

慢,但突然直线下降、突然消失。为什么?很简单,有催化文献也发现类似现象,这叫诱

导期。再比如,我发现当有二硫化碳存在时,一氧化碳不能在白金表面吸附。为了证明

我的

观测是正确的,我说我无论是增加了一氧化碳的用量,还是用更多的氢气去清洗白金,

都看

不到一氧化碳的吸附,事实上催化文献中说在很多催化反应中二硫化碳都使白金催化剂

"


"



[4]
巧妙的确证试验、对照试验、诊断试验。本文中有很多巧妙的试验,反映了试验者扎

实的学风,试验的要点在于揭示"What will happen under otherwi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比如我刚才所说的发现当有二硫化碳存在时,一氧化碳不能在白金表面吸

附。为了证明我的观测是正确的,我说我无论是增加了一氧化碳的用量,还是用更多的氢

气去清洗白金,都看不到一氧化碳的吸附。另外一个试验是发现发现吸附态一氧化碳在

-

固界面的反应性为:水
〉乙醇
〉甲醇
〉环己烷
〉苯 ~ 四氯化碳。因为一氧化碳在

不同

-固界面的起始覆盖度不是百分之一百万全相同,所以一个问题是不同的起始覆盖度

是否

左右了我观测到的反应性,即:我观测到的反应性是本征的,还是收覆盖度效应引起的

。为

了研究这个问题,我通过调节一氧化碳气体的用量来"人为"制造出不同的起始覆盖度,再

用溶剂冲洗,发现影响不大,所以反应性规律是本征的。



[5]
讨论部份。一篇真正好的物理化学或者催化文章,试验结果部份和讨论部份应该分开

写。在写试验结果部份,里面要有"关联""解释",目的是及时向审稿人和读者揭示

小的东西。而"大的东西",关系到"What we learn here?"的东西,都归纳到讨论部份

进行讨论。讨论部份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学术功底,否则文章就只是报数据了。在本文

中,

我的讨论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分讨论一氧化碳氧化的溶剂效应。在几个段落中,我首

先论

证为什么这是一氧化碳反应,而不是一氧化碳被溶剂"脱附"。然后说既然是一氧化碳的氧

化,那么反应性本来应该和溶剂中溶解氧的浓度正向关联,但是我们发现不是如次,表现

在几点。然后再提出我的观点:为什么反应性是不同的?为了继续证明我的假说,我继

续作

了一个"诊断试验",然后再讨论我假说的细节。



第二部份讨论一氧化碳氧化中观测到的溶剂效应在光谱分析中的运用,提出了运用的理论

依据就是我们观测到的溶剂效应。指出"有的有机物分子他们自己在一氧化碳出峰的地

方也

有峰,遇到这种情况,判断就困难了。"这个问题,然后说以往用水溶剂冲洗白金片,

然后

看看一氧化碳峰还在不在的这种诊断试验不够敏感,原因在于水的反应性太强,因此本

文用

四氯化碳冲洗,发现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从方法学上讨论这种方法对于原位探测液固介

面研

究的意义。



第三部份讨论本文通过新颖的诊断工具而判断出某些化合物能够分解产生吸附态一氧化碳

的意义,说不但和文献吻合,而且还延伸了本人以前文章,证明以前的预测是对的。



[6] "
目的和手段"的构思。本文其实是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的结果:前面一半讲的是发

现一氧化碳在液固界面反应有巨大溶剂效应;后面一半是将如何利用这种溶剂效应"

力使

"设计出一套"诊断工具"来确证液固界面的一氧化碳,而这些一氧化碳来自于丙酮酸

已酯的分解。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里有个"陷阱"问题。如果不注意,文章的立意

就大打折扣:研究丙酮酸已酯的分解应该是"手段",是提供一个"个案研究"来证明我新

"诊断工具"的有效性;却绝对不能说它是"终极目的",不能说为了这个"终极目的"

我费了好大力气设计了一套诊断实验,结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发现自己的结论(丙酮

酸已

酯是能够分解的)和别人文献报道吻合。





[7]
语言。这里面很微妙,一定要具体的培训、磨炼才能领会。我从来不喜欢抄袭、模仿

别人的句子,但是文章写多了,自己就能领会。比如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用"It can be

seen

from Fig. x that…"
,其实这样用很啰嗦。再比如", indicating CO is oxidized."

应该改作", indicating that CO is oxidized."还有,"We propose, based on the

data that…"
应该改作"Our experimental data lead to the proposal that…"



[8]
引用文献。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奥妙之处。比如我以前在写Surface Science

Reports


述的时候,博导告诉我如果有人一稿多投,我只要引用其中一篇就行了。还有个奥妙就是

在引言部分,我写到"针对这些问题,最近人们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6-12]、红外吸收

-
反射光谱[1314]、表面增强拉曼光谱[15-17]和总频产生表面增强光谱[18]来研究和

催化

相关的液-固界面。"这里的技巧之一是把文献[6-18]分别归类到四种光谱中去,而不是笼

统地说"......来研究和催化相关的液-固界面[6-18]"另外一个技巧是有的作者用某种

光谱发了很多文章,而我在这句话里只要引用他一篇文章就可以了,而不能把他一个人的

文章引用20篇,别人的只引用一篇。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里要引10篇文章,把他们"

"给十个不同的作者,面面俱到。第三个技巧是"点到为止"。引用他们的文献,说"

针对这些问题,最近人们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6-12]、红外吸收-反射光谱[1314]

、表

面增强拉曼光谱[15-17]和总频产生表面增强光谱[18]来研究和催化相关的液-固界面。"

就行了,千万不要说:"谁谁谁研究了什么,他们发现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峰;谁谁谁又

研究了什么",那样做的话只是distracting。另外还有个技巧是如果我要引用我的表面

化学综述来说明"而现代超高真空表面化学详细研究了模型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中间体"

那么我不能只引自己一篇综述,而是还要引别人的,因为现代表面化学又不是我创立的。

我通过引用别人的综述来"夹带"引用自己的综述。



这里只是介绍了我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文章。事实上我写文章

的套路有很多种。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中,我把试验结果部

份分

为两部份,即把两篇文章合成一篇文章。前面一半讲的是发现一氧化碳在液固界面反应

有巨

大溶剂效应;后面一半是将如何利用这种溶剂效应"借力使力"设计出一套"诊断工具"

确证液固界面的一氧化碳,而这些一氧化碳来自于丙酮酸已酯的分解。



另外一篇文章(Catalysis Letters, 96 (2004) 5.)讲了不同常见有机物在白金表面

的分

解产生吸附态一氧化碳的难易。这篇文章的套路是按照不同有机物的种类来组织试验结果

部份,分为:(1)有机酸和酯;(2)醛和酮;(3)醇和醚;(4)同位素标记诊断实验



总之,写文章绝对是门学问。有些人很鄙视写文章,认为数据是第一性的。这不错,我也

鄙视"写文章",但是我鄙视的是"吹嘘",即什么都和热门话题,什么bio- sensor,

其实全是胡扯。写好文章不在于什么杂志,而在于从中能够真正地思考课题,理解文献,

挖掘出自己数据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匆匆忙忙测了数据,"put whatever data we have"

""成一篇文章。这样即使出了无数文章,还是学不到什么东西。在美国博导组里的时

候,每篇文章,在写完了以后,来来回回都至少被他修改半年一年才能投出去。在此期

间他

会问我无数问题,我得"答辩"通过并补做了试验后他才能继续修改。我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文章,是最后我一个人完成、一个人投稿、他并没有

修改

"期终考试答卷"

一个化学家的思维方式

老板,作为一个化学家,他的思维方式非常古怪。



比如说实验室有一台旧红外,老板需要一个博士后搭出一套装置,发现现成

有两块镜片焦距不是我们需要的。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是老板,我就会叫

博士后从网上买两块合适的镜片,大约要600-800美元。但是老板这个人就

是硬掐着博士后去"征服自然",叫他想法设法改变光路,以便"废物利用"

结果花了几个月才勉强"征服自然"。可是老板的数学算帐水平不够啊:买两

块镜片才600-800美元,可是博士后的工资一天就有100美元呢!



再比如,曾经他看了十多年前的催化文献,拍脑袋想出个实验让我做,来证明

那个人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我并没有做。我逻辑是:
那个人的确提出了那个

理论,但那个理论早在十几年前就被无数催化大师推翻了,就算测了数据,也

是命中注定被退稿的。如果你最后发现那个人的理论是错的,那么还用你来证

明干什么?如果你最后发现那个人的理论是对的,就算你发表了文章,也把

催化大师给得罪了。



我和他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地方是:
我希望把工作做细做全,在一个工作上花

半年以最后投稿发表。但是我体会到有的美国教授思想方法比较古怪:他们就

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做一点,留下无数悬念,然后把初步结果交给"

经费机构"捞钱去。在中国,能出文章的就是好学生,可是在美国,文章也重要

,但是"只要能使老板捞到钱的,老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的就是好学生,

无论是否伪科学"



老板的"伪科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他说在仪器上花时间,虽然"浪费"

时间,但也使学生博士后老板学到实践经验了。我也体会到:虽然老板提出

"
证明别人学说"的初衷不对,但是也许也能在"证明"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所有

人都没有发现的"副产品";最后,说到"初步结果",美国人就是靠"初步结果"

骗钱的,君不见现在"美国化学会志"大半文章都是两页吗?那些两页文章的

最后一句是:还有什么有趣问题悬而未决,有待进一步研究,言外之意是:"

经费机构,快给钱支持我这个课题吧。"

博士论文的回忆——为了忘却的记念

博士论文的回忆——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
初入研究生院



2001
年秋天,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攻读化学博士。

导师是世界著名的表面化学大师Francisco Zaera,一共发表了220篇高质量的文

章。第一天下午我们乘学生会的车子到了Riverside,一下车顿时感到非常炎热。

第一顿饭是在一个叫做"小美"的中国餐馆吃的。在美国吃饭很少有汤的,那些

美国人都把可乐当汤喝,我也喝了可乐,结果回到旅馆拉了好几天肚子。街道上

的环境是清洁而美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晚上漫步在校园,看到自动浇水机

在给植物浇水,空气中有新鲜泥土的味道。我顿时感到这就是向往的研究生院生

活。过了几天去Zaera实验室,看到里面有好几台超真空仪器,感到这里的科研

内容和国内的科研内容好遥远,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年上课,不用做实验。上课有上课的烦恼,因为我在国内已经读过硕士了,

我的想法是最好快点投入科研,登山何必扛着船呢。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学过

的课程又得重新学习一遍。重新学一遍倒也算了,但是学的都是没用的东西,比

如量子力学、统计热力学等,到现在我什么都忘记了,五年也没用到。第一年我

就进实验室了,但是所谓的进实验室,指的是找个位子坐下,而不是指做实验。

那时的组里人丁兴旺,大多是博士后,只有两个博士生。他(导师)招了博士生

进来就心定了,也不指导什么的,比较冷淡。前面两个学期和他几乎没有什么交

流,只是在选课的时候和他探讨。



(二)科研的起步(第1-2篇文章的故事)



时间过得飞快。在那样的环境里,很容易使人"沦陷"到一种"无科研、只有学

习、上课"的状态中去。因为上课、听报告、做助教、上英语口语课把时间分割

地支离破碎。你在图书馆温习功课,回到家烧菜做饭睡觉,一会儿这个节(鬼节

),一会儿那个节(感恩节、圣诞节),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这种感觉

只会使人"沉沦",不会使人振奋。如果加上老板不指导你,实验室没有人手帮

手陪着你做实验,如果自己不努力,科研很快就会颓废。我的第一年时光就这样

过去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科研的正式起步在2002年的夏天,那时候我横下一条心每天坚持做实验,设计好

了实验以后,就按照计划去做,并在途中不断修正计划。我自己制定了一张表,

要做什么试验。做了以后就在表上注明几月几日做了,数据的标号是从几几几到

几几几,接下去还要做什么试验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在做实验过程中为了抢时间

我甚至日夜颠倒,以实验为基准安排自己的睡觉:试验做完以后睡觉,睡觉醒了

以后马上又到实验室做实验。



到了20021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家里收email,发现老板给我写了信,说他正在

投一篇Langmuir,叫我看一下。我打开附件的时候心里想"会不会有我的名字

"?结果发现文章里面我一个数据也没有的,我确是第二作者。当时我什么

心情?觉得很复杂。"喜悦"的是终于出文章了;但"痛苦"的是因为我其实

不要名字的,我只是重复了第一作者的部分数据,使老板确信第一作者的数据

是对的,所以才投稿了。可以看出老板想栽培我,但是我又知道老板又不是给

人随便挂名的人,我们组里就是两个人做同样课题,写文章都是不挂名的,所

以我的心情复杂。



2002
年我做了几个月试验,写成文章后老板修改了无数篇,一直到20033月才

投出去,投给Journal of Catalysis, 结果审稿两个月,小修发表。这篇文章

讲的是不同气体对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吸附的影响。发现氮气、氧气等气体对

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吸附是"惰性"的;氢气促进了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吸

附;而一氧化碳阻碍了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吸附;氢气和氧气,在手性促进剂

存在的前提下,可以移走吸附的一氧化碳;但是如果一氧化碳是被氧气移走的,

这件事情并不能引发手性促进剂的后续吸附;而如果一氧化碳是被氢气移走的,

这件事情能够引发手性促进剂的后续吸附。文章找到了我们的数据和催化文献中

数据的关联。这篇发表的时候为13页,发表后三年被引用近30次。看到这篇文章

,心里很甜,因为只有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最喜欢。



(三)艰难地"爬行"(第3-4篇文章的故事)



别以为在国外出文章很容易的。毕业的时候五年能出版三五篇"自己的"文章

(有别于老板出点子、老板出物理模型、老板写文章却把学生列为第一作者)

已经算很不错的了。由于科研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学生一台破仪器

,其它科研手段都是没有的)和那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束缚(就是缺乏把学生培

养成为学术大师的志向、信心和行动,把学生当作免费教书助教机器来使,让学

生在业余时间才有空干免费科研的活),我感到走路艰难。



200210月开始,我开始研究了不同有机溶剂对于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脱附

的影响。发现这里面有很大的影响。我写了篇文章说准备投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但被Zaera的精神和标准打动,决心先不能这样急躁地

收手,应该做继续研究,应该研究为什么影响是这么大,是什么物理参数影响了

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脱附。初步结果发现手性促进剂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是

完全不同的。有个初步发现很容易,但是要使科研完整,花的时间就是几百倍的

时间了。于是,2003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搞这个研究。当时,当助教和准备博

士生资格口试无谓地花去了我无数时间,严重影响了科研,使我无法开展那种一

做就是一天的实验。于是我就灵活机动地设计了"测溶解度试验",这种试验只

要花小块时间做,每天都有几个数据,这样日积月累就把这件事情做完了。这篇

文章于2004年才投出去,几乎不用修改就被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接收了。



2003
年上半年,他还说他要写会议论文,叫我提供数据,并建议怎么写。我提供

了部分数据,建议了怎么写以后,他写了会议论文,把我列为第一作者,2004

发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上,虽然我心里认为第二

作者(别人)本来可以成为第一作者,我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这篇文章两年被

引用20多次。



(四)幸福日子的开始(第5-6篇文章的故事)



由于他不大指导科研,我就 do whatever I want to do



2003
年四、五、六月,为了弥补前段时间准备口试而耽误科研的损失,我设计了

"
不同有机溶剂在白金表面分解"的实验,发现有的溶剂很容易分解为吸附一氧

化碳,而有的溶剂很难。为什么呢?做了实验后才归纳出这和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有关。如果一个分子有C=O双键,那么就容易分解为吸附态的一氧化碳;而如果

一个分子有C-O单键,则很难;如果一个分子的C=O双键旁边连接的是氢基或氢氧

基,则分解容易;而如果连接的是体积巨大的有机基团,则不容易。没有作试验

之前,我是不知道这个规律的,只有做了这些试验,才知道这些规律。把文章整

理后,经过半年修改才于20042月投出去,发表在Catalysis Letters。我很高

兴,因为这是我自己要做的实验,而不是他逼着我做的实验。



2003
年暑假,他又叫我写综述,说Encyclopedia of Inorganic Chemistry主编

邀请他写篇综述,关于"金属的多相催化"。我想有文章写了,当然很高兴。于

是我停止了做实验,徜徉在文献的海洋里,花了一个多月写了这篇发表时17页的

综述。他和我讨论过几次,感到有点收获。比如一开始我有一张表,罗列了不同

催化杂志的名称,什么时候创办的。我还把最近三年发表在催化杂志上的文章一

篇一篇地看,统计得出大约25%的文章是和金属催化有关的,然后把这些百分比显

示在一张"饼图"当中。他对这两张表嗤之以鼻,说纳税人出钱给你做科研,关

心的是你的科研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生活上的好处,是变成了他们衣服的一部分,

还是成为他们汽车尾气装置的一部分,你说有什么杂志,别人才不关心呢。写到

"
金属催化剂在生产化学品的应用"部分的时候我又有一张表,归纳了邓景发、

李和兴等人使用的非晶态催化剂的名称、适用的加氢反应、以及具体的转化率、

选择性。老板说你应该主要介绍工业上已经广泛使用的成熟的反应,而不是你在

报告里面听到什么、你凑巧知道某人的工作,你就花大笔墨去写。于是我把这些

东西全删了。最后,综述被他修改了六七遍后投稿马上接收,于2005年末才发表。



写完综述以后,我又开始做实验。我设计了"不同溶剂对一氧化碳氧化反应影响

"
的实验,发现存在巨大溶剂效应,马上整理文章。但是他压着不发。这件事情

有待到后面叙述。我还作了其它试验。



(五)继续奋斗(第7-8篇文章的故事)



后来,到了2004年年初,他又叫我写综述了,这次是为一本教科书写"多相催化

剂的表征"一章。我参阅了大量文献,花了两个多月,没有作任何实验,写出了

这篇综述。他和我反复改了六七遍。最后于2006年初发表了,长37页。



写完了综述,觉得要出点科研成果了。以前在做Catalysis Letters文章的时候,

研究了一系列有机物在白金表面的分解,发现有的能分解为吸附态一氧化碳,有

的不能。但是做这些结论的假设前提是:吸附态一氧化碳的红外峰和有机物自己

的峰不能重叠,否则你就不知道什么是什么了。这种假设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

成立的,但在有的情况下值得怀疑,所以是否有吸附态的一氧化碳在这些条件下

值得怀疑。以往我用水溶剂去冲洗来作为"诊断试验",但是发现对于低含量的

一氧化碳,效果并不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不同溶剂对一氧化碳氧化反

应有很大影响,在水/白金界面,一氧化碳很容易被氧化,而在四氯化碳/白金界

面,一氧化碳很难被氧化;因此我就用四氯化碳去冲洗作为诊断试验,研究了丙

酮酸酯系列化合物在白金表面的分解。这些结果整理在2005年年初整理成一篇文

章,但是老板对此没有兴趣。后来,我决定把"溶剂对于一氧化碳氧化的影响"

"丙酮酸酯系列化合物在白金表面的分解"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写成一篇文

"把在一氧化碳氧化中存在的溶剂效应作为一种新颖的诊断工具来确认液-

界面的低覆盖度的一氧化碳"。写出后他把我的文章束之高阁无数个月,不能认

识文章的意义。他给我提了一些意见,说摘要不能吸引人;说图上很多小标题千

篇一律,无法使读者一看到图就知道我的图在说什么事情。于是,我不但修改了

小标题,还在图上标注了虚线和箭头,以说明试验的次序。后来,他并没有改文

章,我在经过他的同意以后以独立作者的名义投给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于2006年接收,距离该篇文章第一个实验的完成已经有三年

了。这篇文章能够显示我的真实水平,有人读了以后说写得如行云流水,笔法老练。



(六)Surface Science Reports(第9篇文章的故事)



历时7个月,不做任何实验,利用化学系整体搬家实验室瘫痪的时间,开展"

"运动,写出了篇引用文章1286篇,发表时53页的综述,发表在引用因子21.35

的重量级杂志上。



详情已经发表于http://zhenmafudan.yculblog.com/post.780650.html,不作赘述。



(七)美国化学会志(第10篇文章的故事)



写了以上9篇文章以后,老板还是不满意,因为以上是我要做的,不是他想要的。

他就逼迫我做他叫我做的东西。他的点子不是非常愚蠢,就是不可能实现的Nature

, Science
点子:如果你能做出来,每篇都可以投JACS,五年也许能出三篇JACS

但是要是没有耐心、做不出来,就什么文章也没有。我显然不能容忍长时间不出

文章,但是既然他逼迫我做,我只能做,结果是浪费了半年,得到一堆废数据。

这种状况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突然转变,出现奇迹。



几年前曾经做了某个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就把数据丢在那里,

没有进一步研究。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有一天快要结束当天实验的时候,突然

灵感来了,想:反正时间还早,如果我在今天实验的基础上再走一步,结果会如何

?结果一做,发现了奇怪现象。后来,集中三、四个月时间狂轰滥炸,终于写成一

篇文章,说可以投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历时7个月,不做任何实验,利用化学系整体搬家实验室瘫痪的时间,开展"

"运动,写出了篇引用文章1286篇,发表时53页的综述,发表在引用因子21.35

的重量级杂志上。



详情已经发表于http://zhenmafudan.yculblog.com/post.780650.html,不作赘述。



(七)美国化学会志(第10篇文章的故事)



写了以上9篇文章以后,老板还是不满意,因为以上是我要做的,不是他想要的。

他就逼迫我做他叫我做的东西。他的点子不是非常愚蠢,就是不可能实现的Nature

, Science
点子:如果你能做出来,每篇都可以投JACS,五年也许能出三篇JACS

但是要是没有耐心、做不出来,就什么文章也没有。我显然不能容忍长时间不出

文章,但是既然他逼迫我做,我只能做,结果是浪费了半年,得到一堆废数据。

这种状况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突然转变,出现奇迹。



几年前曾经做了某个实验,发现实验结果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就把数据丢在那里,

没有进一步研究。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有一天快要结束当天实验的时候,突然

灵感来了,想:反正时间还早,如果我在今天实验的基础上再走一步,结果会如何

?结果一做,发现了奇怪现象。后来,集中三、四个月时间狂轰滥炸,终于写成一

篇文章,说可以投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离开实验室半年后,有一天收到老板一个email,说他把我的文章投给了美国化学

会志,三个审稿人都同意发表。



(八)博士论文的结构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算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我""在能够独立提出自己的实验

点子,独立完成科研项目,发表文章10篇;但是我""在没有按照老板的思路

去做,因为我知道一点按照那种思路去做,一定什么东西也出不了,陷入"陷阱"

中去。只要我认为是老板的愚蠢的点子,我不作,他叫别人去做,别人做了三年

什么也没有作出来,可见我是有先见之明的。



(故事的下文:离开实验室半年后的今天,突然发现他指导别人做我类似的课题

,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了,可见根据他的指导,是可以在五年发表三篇JACS的。

但是,我的理念是:我要做我自己。无论发表在什么杂志,点子是我的,我在科

研中形成感悟,而不是他把他想点子、写文章的功力"施加"在我身上。)



我的博士论文也不是文章数的机械叠加,也是有结构的。博士论文的标题是:

"
和催化有关的液-固界面:原位探测和相关的溶液化学"



引言:催化如何如何重要(我的无机化学百科全书综述);传统催化剂表征存在

什么缺点(我的Surface and Nanomolecular Catalysis教科书综述);现代表面

化学存在什么缺点(我的Surface Science Reports综述),因此,本博士论文要

研究的是什么什么。



实验部分:(我第二作者的Langmuir文章)



试验结果第一"兵团"(三篇文章):研究了气体对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吸附

的影响,发现…, 特别是发现了一氧化碳"杀掉了" 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的吸

附(我的Journal of Catalysis文章);既然一氧化碳是"杀手",我研究了在

液相催化中吸附态一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我研究了很多有机溶剂和有机反应物

在白金表面的分解,发现有的能产生吸附态一氧化碳,有的不能(我的Catalysis

Letters
文章);既然一氧化碳是"杀手",我想怎么把它"杀掉",于是我就研

究了一氧化碳在不同溶剂中的氧化
,发现有巨大溶剂效应。但是我并没有就此打

住:我就利用这种溶剂效应设计了诊断试验来确认由丙酮酸酯分解产生的低覆盖

度一氧化碳(我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文章)。



试验结果第二"兵团"(三篇文章):研究了溶剂对手性促进剂在白金表面脱附

的影响,发现有的溶剂能使其脱附,有的不能(我的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 Chemical
文章);为什么这样?发现手性促进剂在不同溶剂中溶

解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不同?发现溶解度和溶剂的电离常数(极性)有关。通过

这个,和文献的催化结果关联(我的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文章)。

最后,又进一步作了深度工作,"准备"和别人的结果一起集合发表(另外一篇

文章)。



试验结果第二"兵团"(两篇文章):做了实验,整理出相关的两篇文章,其中

一篇为美国化学会志,不作介绍。



由此可见,看似孤立的10篇文章能够形成几条逻辑线索,形成几个"兵团"呢,

绝对不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也不是简单重复劳动,而是有机的整体。



(九)学到什么东西?



Zaera这里的日子,早就结束了。有没有得到点什么东西?要说遗憾,那就是

仪器破旧,并没有学到很多仪器方面的东西。要说收获,不但发表了10篇文章,

还端正了思想,学会怎样做科研,学到不少文献中的知识,在科研写作方面、

做报告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些提高体现在我最后的两篇文章中去:一篇

53页的Surface Science Reports综述,一篇是我自己一个人名字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科研论文。



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对科研的态度非常严谨。学生整理出文章,他看了以后,就说

:你必须补了什么数据,我们才能投稿。但是,问题是往往仪器正好坏了,于是

,那几个学生花了几个月时间把仪器修好,补了数据,才能投稿。还有就是文章

写好以后,他和学生来回修改4-7遍才能投稿,这样一来一回,至少半年去掉了。

一开始,我还觉得很急,问他:"看了吗?看了吗?"后来我也无所谓了,发现

文章经过这种"陈化"处理后,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能使文章水平提高。



试验结果第二"兵团"(两篇文章):做了实验,整理出相关的两篇文章,其中

一篇为美国化学会志,不作介绍。



由此可见,看似孤立的10篇文章能够形成几条逻辑线索,形成几个"兵团"呢,

绝对不是东打一枪、西放一炮,也不是简单重复劳动,而是有机的整体。



(九)学到什么东西?



Zaera这里的日子,早就结束了。有没有得到点什么东西?要说遗憾,那就是

仪器破旧,并没有学到很多仪器方面的东西。要说收获,不但发表了10篇文章,

还端正了思想,学会怎样做科研,学到不少文献中的知识,在科研写作方面、

做报告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些提高体现在我最后的两篇文章中去:一篇

53页的Surface Science Reports综述,一篇是我自己一个人名字的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科研论文。



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对科研的态度非常严谨。学生整理出文章,他看了以后,就说

:你必须补了什么数据,我们才能投稿。但是,问题是往往仪器正好坏了,于是

,那几个学生花了几个月时间把仪器修好,补了数据,才能投稿。还有就是文章

写好以后,他和学生来回修改4-7遍才能投稿,这样一来一回,至少半年去掉了。

一开始,我还觉得很急,问他:"看了吗?看了吗?"后来我也无所谓了,发现

文章经过这种"陈化"处理后,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能使文章水平提高。